中国教育新闻网:习近平这样指导农业科技工作

2022-08-26 11:01:16 首页 > 金融

  【探索新农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顺应农村“三产融合”新趋势,走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推动农工、农理、农医、农文多维深度融合,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关键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向全国涉农高校发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伟大号召,这给涉农高校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矢志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提出了新使命与新要求。

  要完成好这一使命任务,就要从根本上破除传统农科发展中存在的办学定位、办学体制机制、科教资源配置、办学空间格局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探索建立适应新农科建设的体制机制框架。山西农业大学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题、系统推动新农科建设与改革的做法,具有示范与借鉴意义。

  探索研究应用型办学定位,下好新农科转型发展的“先手棋”

  办学定位是办好一所高校的根本性前提。“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是山西农业大学因时、因事、因势、因境、因地而确定的,有利于统领新农科建设发展的全新办学定位。

  坚守农科与区域特色,应对农业转型发展需求。对地方高校来说,转型发展,是一个主动求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其中,打破科研学术导向下的千校一面、活力不足、实力不强的格局,积极融入地方,在服务中争取发展空间、在贡献中获得发展资源,已成为诸多地方高校新的努力方向。在多样农业立地条件下和特色种质资源基础上,山西农业大学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研究领域。历史地看,坚守农科与区域特色,坚定走好“特”“优”农科发展之路,既是地方农林高校响应“区域转型发展战略需求”的主动作为,也是对国家“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地方农林高校推动新农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益探索。

  建设“研究应用型”大学,提升新农科发展水平。面对单一行政化教育考核指标与资源分配导向,高校被导向研究型单一方向,同质化问题突出,一些还存在定位不准且与区域转型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在深入推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定位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是山西农业大学的理性选择。

  从政策导向看,“双一流”建设计划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两份文件配套出台,既强调了推动小部分高校“冲一流”的目标任务导向,同时也把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作为高校结构布局调整的重点。其中,后者强调要“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要“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等。这是对地方高校突破同质低效办学窘境的科学指引,体现了分类指导原则。根据科学研究象限模型对大学的定位分类研究成果,一般把大学分为三类,即第一类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玻尔式大学,第二类是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动融合的巴斯德式大学(也称为研究-应用型大学),第三类是强调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爱迪生式大学。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玻尔式大学和爱迪生式大学分别具有制度性组织、工具性组织特征,而巴斯德式大学则兼具制度性与工具性组织特征,恰是对当下地方大学转型发展路向的制度学解释。

  综上,山西农业大学坚守农科特色、坚持服务区域转型发展、定位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按“巴斯德式大学”模式办学,顺应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趋势,既是对博-硕-本培养体系全、科研创新实力强、社会服务面广的百年农大厚重历史的尊重与理性归位,也可算作地方农林高校践行新农科战略的“先手棋”。

  探索校院合署体制机制改革,夯实新农科创新发展的“奠基石”

  打通农科教结合的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农林高校与农林科研院所融合,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是推动新农科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山西农业大学通过系统配套改革,构建起学校目标管理、学院(研究所)实体运作、部门协调服务的治理体系,奠定了新农科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

  合署改革的学理与实践依据。积极探索农业大学与农科院合署改革,既是对新农科发展现实的回应,也是遵循现代制度理论的理性选择。探索合署改革,可较好解决同区域内校院两种主体在科研和产业创新服务职能重叠、资源配置分散及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科教资源配置、促进主体间长短互补、优势叠加,有利于增强地方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外部影响力与竞争力。从改革实践看,我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合署改革实践,多是对工作性质相近、职能接近部门或机构的整合,实现一套班子、人员共有,统一指挥调度,意在整合资源力量、推进交叉重叠职能合并增效。【作者廖允成: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育# #新农科# #高校# #高等教育#

股票

MORE>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