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大零售贷款倾斜力度

2022-07-15 21:11:00 首页 > 贷款 证券市场周刊

  受到居民端就业、收入、预期等因素影响,上半年零售信贷投放进度不及预期,特别是个人按揭贷增长乏力。未来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及刺激性政策陆续落地,下半年银行将加大零售贷款倾斜力度。

  本刊特约作者 杨千/文

  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复杂度显著提升,“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多点散发,俄乌地缘政治危机加深,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特别是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决策层审时度势,密集推出了稳定经济大盘6方面33条举措,推动金融系统稳定信贷投放。

  近期,光大证券对17家上市银行进行了集中调研,样本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农商行。结合调研情况,我们从信贷投放、资负定价、资产质量等维度对上市银 行二季度及下半年经营形势做出分析。

疫后需求修复宽信用加速

  人民银行稳信贷“5.23会议”后,配合疫情后经济修复,信贷投放强度明显增加。4月份以来,上海疫情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形成明显拖累,随着疫情多地散发、部分地区管控升级,疫情负面影响较大。多数受访银行表示,受疫情影响,二季度前期存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问题,信贷投放明显放缓,但随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召开,各类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企业复工达产进程加快,基建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多数银行表示,贷款投放5月、6 月份均出现了环比改善,预计6月信贷增量高于2021年同期无虞,或大幅度超出预期,部分优质银行预计整个二季度信贷增量也会高于2021年同期。

银行加大零售贷款倾斜力度

  多数银行对下半年的信贷投放形势较为乐观,仍有望实现同比多增,我们维持2022年新增21万亿-22万亿元信贷的判断。近期,稳定经济增长各类举措进一步出台,包括调增政策性银行全年贷款额度8000亿元,调增幅度接近50%;通过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发债3000亿元补充重点项目资本金或专项债过桥资金;进一步加大下半年财政跨周期调节力度等,以上政策均有可能改善下半年信贷需求,大幅度增加基建领域贷款,改善银行信贷投放期限结构。同时,随着疫后经济复苏,房地产销售与房地产融资政策边际转暖,可能带动涉房类融资有所改善。

  多数受访银行表示将维持年初制定的全年投放计划。我们预计,下半年经济金融环境趋于改善,信贷投放可实现同比多增,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万亿-22万亿元,契合近期央行对于货币政策总量发力的表态。

银行加大零售贷款倾斜力度

  上半年贷款主要以对公投放为主,市场化需求相对偏弱,后续零售将加大发力受访银行表示,上半年贷款投放主要集中于对公领域,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新老基建、高端制造、绿色贷款、普惠小微等领域。整体来看,政策性需求尚可、投放量大,但市场化需求 相对偏弱。结合当前形势,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对于流动性总量将继续保持合理充裕略高的水平,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适度提高宏观杠杆率。下一阶段,水利基建、能源保供、运输保通等领域基础设施相关贷款有望显著增加;绿色金融、科技创新领域贷款将维持较高景气度;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行业平均,以保市场主体为目标。

  零售信贷投放进度不及预期,下半年将加大发力。多家银行表示受到居民端就业、收入、预期等因素影响,上半年零售信贷投放进度不及预期,特别是个人按揭贷增长乏力。未来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及刺激性政策陆续落地,下半年将加大零售贷款倾斜力度。

  目前非按揭类零售贷款已有企稳抬头迹象,下半年增长的确定性相对更强。受访银行表示,受疫情得到控制、降价促销安排等因素提振,非房类零售信贷已出现恢复性增长;也有一些客群经营能力较强的银行反馈,6月份以来,非房零售贷款已明显改善。预计下半年这类贷款(主要为信用卡、消费贷、个人经营贷款)有效需求提升的确定性更强。受访银行也表示将持续加大按揭相关领域的投放力度,但囿于居民观望情绪较浓、提前还款增加等因素,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仍相对缓慢,后续将结合需求变动情况适时加大按揭贷款投放。

  政策性银行与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优质区域信贷景气度较高。二季度以来,政策性银行及国有大行依然在信贷投放中扮演“头雁”,中小银行相对表现出“冷热不均”。江浙、成渝等优质区域的地方法人银行多表示,5月以来,信贷投放已恢复至2021年同期水平,6月信贷需求明显好转。例如,浙江省某城商行表示,二季度贷款增量明显好于2021年同期,且信贷结构较为稳固;成渝地区某城商行表示,5月份新受理的贷款申请笔数明显增多,单月新增贷款规模高于2021年同期。与此同时,也有个别股份制银行表示,当前信贷投放整体不及2021年同期,区域分化较为明显。

  存款增长整体较好,资金有所淤积,债券配置增加。上半年,银行体系负债增长稳定,存款增长较好,二季度以来,广义货币增速已经高于社融增长,与资产端短久期化特点不同,负债端呈现出较明显的定期化特征,资产负债错配问题有所改善。有银行表示,现阶段“资产荒”压力相对突出,资产端配置更倾向于缩短久期,阶段性加大了对票据、债券、同业资产的配置力度,以保持资产负债表的灵活性。二季度,资金市场利率持续维持低位,银行体系NSFR约束减弱,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失效,驱动了各类资管机构在债券投资领域配置增加,杠杆上行,久期拉长。

  预计下半年银行扩表提速,信贷投放的机构分化及区域分化仍将延续。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及上市银行调研情况,我们初步判断,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前期受压制的信贷需求有望陆续释放,再叠加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下半年银行体系扩表将提速。同时,考虑到政策性银行已调增8000亿元贷款额度,预计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万亿-22万亿元,对应信贷增速10.9%-11.4%左右。

  在实体有效融资需求尚未实质性复苏背景下,预计大型银行及政策性银行仍将继续发挥“头雁”作用,受客群结构差异、区域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信贷投放或延续分化态势。

  区域层面看,随着疫情得以控制、复工复产加速推进,预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粤港澳、成渝等重点城市集群仍将是下半年信贷资源的集中高地,优质地区信贷投放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度。与此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也有大行表示响应政策号召,进一步加大了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支持力度,截至5月末,落后地区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0.5个百分点。增强弱资质地区信贷供给力度,有助于缓解金融生态分化进一步加深带来的负向循环压力。

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

  对于2022年息差走势,受访银行普遍认为二季度贷款定价下降较多,二季度贷款定价或是年内最大压力点,同时由于央行对于定期存款的MPA考核激励和资金利率低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资产端定价下行。从下半年看,NIM仍面临收窄压力,但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将有助于稳定息差运行,负债成本管控也有望进一步加强,NIM降幅有望收窄,整体呈现稳中微降的态势。

  资产端,优化资产投放结构缓释收益率下行压力,对公贷款利率有所承压。当前仍处在疫后“弱复苏”阶段,私营部门企业资本开支需求短期内或难有实质性改善,有效融资需求依然偏弱,一方面,二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存在自发性下行空间,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投放考核约束加大也压制了贷款利率。二季度,低价贷款增加较多,票据融资占比偏大。下半年看,考虑到目前企业贷款EVA水平已经较低,基于商业可持续性原则考虑,在贷款需求有所恢复的情形下,前期以超低价格投放的贷款将受到挤压,对公中长期贷款投放也将随着基建力度加大而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资产端新发放贷款定价水平。

  新发放按揭贷款利率下行速度较快。5月份,央行同时下调了首套住房按揭利率,允许在LPR基础上减点20BP,用以稳定住房市场需求,实现“三保”目标,以“三稳”促“三保”。受该举措以及信贷供需矛盾影响,二季度以来新发放按揭贷款定价显著下行。根据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截至6月末,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4.42%,二套利率为5.09%,较3月末分别下降92BP、51BP。按揭贷款利率下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住房销售改善,根据克而瑞统计,6月百强房企销售金额月环比增长60.1%。受访银行表示,消费信贷(含信用卡)、个人经营贷款等定价也有承压,但还要看具体客群和产品情况,部分客户议价能力偏弱或客群对价格不敏感的产品,定价具有较强韧性。

银行加大零售贷款倾斜力度

  滚动重定价因素对下半年存量贷款利率形成压力,主要压力点在2023年一季度。2022年以来,央行两次下调5Y-LPR报价水平,分别为1月份5Y-LPR下调5BP,5月份5Y-LPR 下调15BP,累计降幅20BP,这部分影响主要在2023年一季度呈现。据测算,全部5Y以上中长期贷款中,按揭、对公大致按6:4分布,对公中长期贷款会在下半年陆续发生重定价,大致将拉低贷款收益率1.2BP左右。而绝大部分按揭贷款重定价时间为2023年年初,将拉低2023年年初贷款利率5.4BP,对2023年影响较小。

银行加大零售贷款倾斜力度

  通过优化资产端结构来缓解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受访银行多表示,二季度整体资产端收益率延续承压态势,目前尚未看到下半年明显改善迹象。但可以通过资产结构优化,尽量抵消资产端价格下行的负面影响。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提高贷款占比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即着重提高中长期贷款、零售信贷等相对收益更高资产的占比;二是根据市场形势择机做好债券等金融投资,部分银行提及随着2022年地方债提前发力,银行前期地方债配置力度较大,后续将跟随地方债发行进度及综合资负安排进行投资。

  从负债端来看,二季度监管对于负债成本的管控有助于缓释息差下行压力,同时银行自身也将通过压降高成本负债、调整主动负债吸收力度、提高低成本资金沉淀来优化负债结构,但存款定期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负债成本压力。部分受访银行认为,下半年负债成本仍将趋于下降,但降幅预计小于资产端,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政策驱动来稳定存款成本。

  监管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有助于缓释息差下行压力。4月中旬,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BP。多数受访银行表示,跟随下调了部分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或下调对公存款利率授权,对负债成本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某城商行初步测算,存款利率下调该行将节约利息支出约1-2BP。

  通过压降高成本负债、调整主动负债吸收力度、提高低成本资金沉淀等多重方式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整体来看,下半年,上市银行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优化负债结构:第一,重点压控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等高成本负债;第二,利用好当前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适度加大市场化资金的拆借力度,同时积极发行金融债等中长期主动负债工具;第三,通过扩大客户基数、加强场景建设等方式,增加低成本资金的沉淀。

  与此同时,受疫情管控较严、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对于货币的贮藏性需求有所提升,银行反馈银行体系存在存款定期化现象,银行间对结算性资金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体系负债成本管控难度。

资产质量风险可控

  4月份以来,中国疫情散点多发,微观主体现金流承压,银行体系资产质量压力有所加大,但多数银行认为在涉房类贷款延展期、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安排下,叠加疫后经济回暖有助于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可控,没有出现大幅波动。我们可以从从零售和对公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零售领域来看,按揭贷款是零售信贷的压舱石,本身风险防御程度较高。非房消费类贷款(含信用卡)逾期压力相对暴露更早,二季度或有所显现,但预计受到的影响相对具有阶段性,有望在三季度末回归正常水平。

  从对公领域来看,企业风险抵御能力相对强于个人,逾期尚未发生太大波动。受访银行认为,一些企业阶段性遇到了经营困难,但在国家各项纾困政策叠加企业积极自救,经营活动有望逐步恢复,部分企业脱困后也可按时归还本息。由于企业经营风险滞后,银行也表示会密切关注重点领域和行业资产质量演化情况,除涉房类资产外,也特别关注餐饮服务、旅游酒店、产业链下游的部分制造业等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从目前风险排查监测中尚未发现大面积贷款违约的情况。

  大部分上市银行对下半年资产质量趋于稳定有信心。对于资产质量未来变化趋势,对受访银行核心观点归纳如下:1.经济环境向好预期下,微观主体还款能力有望随之提升;疫情有效管控下,也有助催收工作的有序推进。2.近年来银行业加大了不良处置力度,存量包袱相对不大,化解风险资源较多。3.未来潜在的风险点可能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疫情反复及防控政策仍有不确定性、房地产领域风险尚未完全出清、部分跟地方财政高度相关的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等。也有部分银行对资产质量更为乐观,例如江浙地区某城商行表示,当前不良生成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良率在6月末基础上仍有改善空间,全年资产质量有望延续向好态势。

  个别领域潜在资产质量压力加大,但现阶段政策安排有助于风险缓释。涉房类资产仍面临风险暴露压力,延展期安排推迟风险释放进程。房企融资渠道收缩背景下,弱资质主体现金流压力突出,部分房企实际NAV评估不乐观,银行涉房类业务风险有所释放,债券市场信用违约压力较大。受访银行表示,现阶段部分地产企业债务得以展期,推迟了风险释放进程,也有银行表示已针对相关业务进行前瞻性的准备计提。下一阶段,银行将在完成监管要求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符合条件的涉房类贷款投放,扭转房企融资收缩的压力,但上市银行表示对房地产行业风险维持审慎态度。考虑到疫情影响仍在、房地产销售尚未恢复、后续存在逐步出清可能,我们倾向于认为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暴露时间将有所延长,后续重点工作在于恢复房地产市场销售,修复房企自身造血能力;稳妥处理房地产风险事件,也需要在资金供给端提供给房企过桥资金。

  零售长尾客群金融风险有所上升,消费贷压力有上升。内外部不确定性增大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叠加疫情冲击,居民端就业、收入、预期进一步恶化,受访银行表示,部分客户出现还款困难,长尾客群风险有进一步抬头趋势,但预计受到的影响相对具有临时性,目前一些贷款逾期压力已有逐步恢复之势。也有银行表示,由于前期甩掉了存量包袱,再叠加部分贷款已经做了延展期安排,整体压力小于2020年。

  中小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下降,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有助于风险阶段性缓释。小微企业受疫情反复冲击较大,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承压,虽然疫情后生产经营有所恢复,但从2020 年起疫情不断反复,造成微观主体生存困难。5月23日国常会提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有助风险压力阶段性缓释,但随着部分企业主体退出市场,仍可能有部分风险释放。

  上市银行拨备“余粮”充裕,有较大缓冲余地。截至2021年年末,6家大型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为 239%,超额拨备(覆盖率超过150%部分)达1万亿元,占2021年拨备前利润的44%左右;优质上市银行如招商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邮储银行等,超额拨备占拨备前利润的比重均在70%以上,远高于行业40%的平均水平,拨备“余 粮”有较大缓冲余地。

  动态拨备管理将是业绩调节的重要因素。4月13日,国常会提及“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4月15日,银保监会召开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及“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将实际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受访银行对政策解读主要有以下方面,分子端,拨备计提策略从较长时间跨度出发,旨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对银行经营业绩影响,将积极顺应监管导向,整体保持拨备在合理水平,个别拨备超400%的银行表示后续拨备覆盖率或有小幅下行;分母端,如果2022年不良压力有所加大,拨备将进一步发挥缓释风险作用,拨备覆盖率自然会相应下降。例如某股份制银行在2013-201年风险暴露期,拨备覆盖率一度降至180%附近,2016年后逐步回升,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已升至440%上方。

  总体来看,银行二季度营收增速或小幅放缓,“量增难抵价降”拖累净利息收入增长势头。结合调研情况看,从“量增”角度来看,5月、6月,上市银行信贷投放呈现环比改善,大型银行稳定投放,部分深耕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银行,信贷投放已恢复至甚至高于2021年同期水平。从“价降”角度来看,囿于实体有效信贷需求相对不足,在信贷供需矛盾加大背景下,资产端定价承压下行,按揭贷款、部分非房消费类贷款等下行幅度相对更大。虽然存款定价上限下调、资金利率低位等因素有助稳息差,但在资产端价格挤压及存款定期化等因素影响下,二季度净息差收窄是行业性特征,我们初步测算二季度息差季环比下行2BP左右。

  资金利率低位有助于非息收入稳定增长。手续费收入有韧性,随着5月疫情逐步得到管控,银行卡、投行等手续费收入有望修复,资本市场景气度提升也将有助财富管理相关业务复苏。在其他非息收入方面,市场利率及流动性环境相对友好有助于投资收益提升,但高基数下或难以超越2021年同期增速水平。

  总体来看,二季度盈利增长或好于此前预估,主要因为在资本长期压力下,银行有必要维持内源性资本补充强度,盈利能力受资本约束加大而稳健性更强。招商银行近期股东大会也认为,虽然营收增长与2021年相比有所放缓,但盈利增长仍然符合预期。

  资产质量整体可控,信用成本有望保持平稳,甚至稳中略降。在延展期政策安排下,不良压力相对有限,如南京银行业绩快报显示二季度末不良率季环比持平于0.9%,逾期率季环比下降8BP至1.18%;招行二季度不良率上升幅度很小。

  受资本约束加大影响,盈利增速有望录得较好表现。对于多数股份制银行而言,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评估结果将于四季度公布,入围银行面临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同时,2023年年初新版巴塞尔协议III的执行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一定的下拉作用。对于优质地区城商行、农商行而言,前期展业处于“亲周期、正循环”的过程中,多是风险资产扩张快、资本消耗高、盈利増势强的外延性发展模式,需要释放业绩增加内源性资本补充或促进可转债转股。综合判断,对于股份制银行和资本消耗较大的中小银行而言,为维持资本充足率稳定,将面临更高的内源性资本补充及盈利释放诉求。

股票

MORE>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