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专稿 - 银行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你我都相关

2022-10-13 10:17:00 首页 > 银行 读特客户端

  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奖项授予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为什么要有银行?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那么脆弱?银行倒闭将如何加剧金融危机的发生?上世纪80年代初,三位经济学家为现代银行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对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深了人们对银行、银行监管、银行危机及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理解,降低了金融危机发展为长期萧条、为社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

他们是谁?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是典型的实践型学者,自1987年起成为美联储访问学者,分别在费城、波士顿、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深入经济实践。2006年出任美联储主席,刚上任伯南克就碰到了2007年次贷危机并在2008年演变成金融危机。他大刀阔斧,实施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美国走出了金融危机。其名著《大萧条》洞察了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为他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储备。

  道格拉斯·戴蒙德教授于198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主要从事金融中介、金融危机、流动性与金融管制研究。他也是一位实践型学者,曾在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做访问学者,也曾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做研究,曾任美国金融协会和西部金融协会的会长。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现场。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菲利普·迪布维格教授1979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是戴蒙德教授的师兄。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戴蒙德-迪布维格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这篇发表在1983年《政治经济学期刊》的论文,是两师兄弟联手的杰作,被称为理解金融危机的先导者,发表30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值得一提的是,他和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成都市金沙友谊奖、四川金顶奖等,曾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

他们有哪些贡献?

  银行,就在我们身边,就如空气和水一样。银行运行如常,我们感受不到;一旦银行失灵,我们立刻惊慌失措,可能要面临金融危机。无论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还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抑或当下的全球通货膨胀,都表现为银行呈现了失灵现象,或资金断流,或储户挤兑,或有钱贷不出去。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底层基础设施,在风险冲击下,体现了金融脆弱性。

1

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不能袖手旁观

  伯南克号称“大萧条迷”,围绕1929年大萧条,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对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总需求下降是大萧条发生的重要原因,造成总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通货紧缩,银行挤兑则是导致危机变得如此严重和持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伯南克著作《大萧条》。

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的方法来增加流动性。

  伯南克主张,面对金融危机,面对银行失灵,中央银行不能袖手旁观,不能等着市场自我调整、自我纠正。他有一个绰号叫“印刷报纸的本”,这个绰号基于他的一个观点:

虽然这些激进的政策让伯南克招来了许多诟病,却让美国“避免了另一次大萧条”。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储备,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开始了疾风暴雨般的救市政策,2008年至2011年实行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9千亿美元增加到4.5万亿美元。这一政策助力美国化解风险冲击,较快地实现了经济复苏。

  伯南克的政策主线很简单:银行不能断流;金融的脆弱性要用货币的流动性来对冲。他主张,在宏观经济模型中要加入更多的经济指标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以便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稳定。

2

银行为什么会失灵?

  1983年《政治经济学期刊》发表了戴蒙德与迪布维格的杰作“银行挤兑、存款保险与流动性”(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该文中提出的Diamond-Dybvig model(简称D-D模型)在政策、实践及诸多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影响巨大,堪称现代银行理论的经典文献。

该模型运用博弈论分析银行业挤兑行为

  D-D模型的两期分析框架非常有名,后来有关银行挤兑的大量文献,都是建立在该模型基础之上的。,论证银行存款合约可以提供优于其他交易市场的资金分配,并解释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混合会如何引起储户挤兑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anics)。

银行等金融中介的介入,可为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投资者提供保险,增强其抵御冲击的能力。

  他们认为,现实中,投资项目周期长,其成本在项目完成前是不可收回的;项目进程中,投资者随时可能面临流动性冲击,一旦终止项目,会造成大量损失。

  在引入银行之后,经济可能出现多重均衡。如果储户相信银行的协调能力,银行就可帮助投资者抵御个别风险;但如果储户出现挤兑,银行难以偿付,就不得不停止对项目的资金供应,经济就会遭到破坏。能否预防挤兑,主要要看储户对银行的信心。通过政府提供存款保险和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可以防止这类风险的发生。

3

为金融中介正名

  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是储蓄必须用于投资。其间存在一个矛盾:储户希望在需要意外支出时立即提取资金,而企业和房主需要知道他们不会被迫提前偿还贷款。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展示了银行如何为这一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充当接受储户存款的中介机构,银行可以允许储户在他们愿意的时候提现,同时也向借款人提供长期贷款。

作为存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中介,银行更适合评估借款者的信用度,并确保贷款被用于良好的投资。

  戴蒙德认为,银行具有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其在1984年发表的《金融中介和代理监督》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代理监督”理论。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会发生事后道德风险问题,一旦借到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而金融合同对其约束能力很低,这样会增大金融风险;引入金融中介后,金融中介作为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一个代理人来监督合同的实施状况,相比于让存款人来直接监督借款人,可节约巨大的成本。

  三位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阐释了经济良性运行的逻辑:银行等金融中介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基础设施;金融是经济系统的血液,流动性是经济运行的关键;银行失灵,带来流动性不畅,金融危机就会呼啸而来;面对金融海啸,中央银行必须出手缓解流动性危机。三位学者的获奖,体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基于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贡献取向。

  (作者:刘金山)

股票

MORE>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