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村镇银行商业模式值得反思

2022-07-30 15:33:00 首页 > 金融 南方都市报

  数字金融大局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金融创新发展构筑广阔舞台,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注入充沛活力,金融科技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即日推出“数字金融大局观”系列专题,专访数字金融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希望传达数字金融领域最前沿的思考,挖掘数字金融应用创新举措,对话行业“最强大脑”,赋能行业前行。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个全球性挑战,从中国现阶段情况看,基于数字化手段,数字普惠金融正为“三农”、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低收入人群、特殊群体等在内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推进金融资源供求平衡。

  那么,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如何?传统金融体系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商业银行成立普惠金融部效果几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否得到缓解?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接受南都专访。

  金融体系结构性调整尚未完成

  数字保险、数字理财正成为未来热点

南都: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达到什么样的阶段?地区覆盖广度和深度如何?具体在支付、信贷、保险、投资等不同业务间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贝多广:

  中国到目前仍然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最快、市场最大的国家。事实上,过去五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跃进,数字支付已经成为中国可以展示给世人的一张名片,数字信贷日趋成熟,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等正在成为未来的热点。

  具体来看,现在数字支付在全国的地区覆盖广度已经达到90%以上,但深度有差异,年轻人相对用得多,年纪大的人用得少,此前我们在某个省进行调查,发现大概是60%-70%的使用率。

  在数字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数字信贷,对长尾客户的覆盖作用特别明显,很多都是首贷户。我们以前调研过一些大科技平台,数字信贷最初才几千、几万块钱,对于做生意的个体户或者小微企业来说杯水车薪,平台当时表示五年内数字信贷的授信规模可以扩大到100万。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而且不良率并不高。现在随着监管加强,市场趋向规范,数字金融平台扩张谨慎,接下来在进一步强化规范的基础上,要继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同时要特别突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展望未来,数字保险、数字理财是前景较大的领域,因为保险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而真正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普惠保险相对较少,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对相互保这类新型保险,监管上也不是特别鼓励,所以数字保险还有待突破。另外一个领域是数字理财,覆盖中高收入人群、弱势人群的理财服务、养老储蓄金融服务目前才刚刚开始,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下一步有待开发的领域。

南都:从过去到现在,金融体系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主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贝多广:

  普惠金融发展涉及结构性问题,原来的传统金融结构主要为中上层的大中企业服务,对于中小微弱主体的服务并不到位,形成金融资源的“嫌贫爱富”状态。经过这几年的结构调整,对中小微弱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在不断扩大,但是并没有完成。这不是靠一年、两年就能完成,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现在国家也特别重视,比如银行有一定的指标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这个进步非常明显。

  但是还有没有拖后腿的情况?肯定还有,比如刚才讲到的保险,我们到农村去调查,发现收入较低的农民说自己根本不要贷款,贷了款也不知道怎么还,也缺乏兜底的保险。在农村最底层的家庭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如果有好的金融支持,至少可以让情况缓解,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一项基础性的意外险或重疾险可能胜过免息或低息的小额信贷。大口径的金融概念涵盖支付、信贷、保险、理财等方方面面,有些领域的普惠金融服务实际上还比较滞后,我相信未来政府在这方面会下比较大的力气去推动。

南都:

贝多广

  一是农业保险。这方面实际上已经取得明显成果。农业保险主要是应对农业生产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疫病或意外事故等风险的保险保障。过去农民的农作物一旦受灾,国家财政承担救灾扶农责任。在这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大量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通过诸如种植险、养殖险、价格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等,使政府公共服务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既提高了灾后理赔扶助的效率和准确性,又使保险通过包容性的服务产品形成市场化安排的可持续金融业态。

  二是重疾险和意外险。这对微弱经济体至关重要。在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后,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制度性安排,是维持脱贫成果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内容。

  三是养老保险。养老问题正在成为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对于农村老龄人口,这一问题格外严峻。如何通过设计合适的养老保险产品来应对这一日益迫切的形势,是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做普惠金融要做好战略定位

  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亟待构建

南都:现在很多商业银行成立了普惠金融部,效果如何?

贝多广:

  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一般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业务模式和战略定位。如果说战略定位没有把普惠金融作为内生的有机业务来做,而只是为了完成上面交予的政治任务,看成是短期的而不关心可持续性,那很难做好。但确实有一些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据我观察,有的机构把普惠金融业务真正看做是未来的战略成长点,用数字技术手段提高效率,建立合适的风控体系,这些都做得非常好。此外,不见得说非数字化就做不了,每一家银行扬长避短,有的以数字技术作为优势,有的仍然靠线下的信贷员去跑街,只要按市场原则去做都可以,相互之间还有竞争合作,这也是当下的现象。

南都:这些年

贝多广:

  早些年强调融资难、融资贵还有道理,因为当时银行整体对普惠金融的重视程度不够,但今天这个问题其实得到了缓解。首先“融资贵”本身并不太准确,要求市场贷款利率往下压不见得是好事,从经济学来说,风险大的企业融资成本理应高。而“融资难”现在应该基本上都解决了,但是我们还是会听到有一些小企业说自己借不到钱,大家就会怪银行不给,事实上银行总是有选择地去放贷,中小微企业也并不是有资金需求就找银行,无法想象一家小微企业在没有提升股本金的情况下,只靠银行信贷就能长期生存增长。我调研过很多这样的中小微企业,发现他们实际上缺的是共担风险的投资者,需要股权投资。信贷资金一般都是给那些相对比较成熟的企业,或者现金流比较稳定的企业。

  银行在所有金融机构里可以说是最保守的,而且是合理的保守,因为银行是老百姓存钱的地方,你把老百姓存的钱、养老的钱、教育的钱、生老病死的钱随意放贷出去,那银行出了问题怎么办?所以银行的放贷应该是最稳健保守的,这是正常的,不可能让银行去做大量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需要靠资本市场来做,或各界的引导基金、创业基金。

  所以需要非常准确地划分金融的不同板块,鼓励中小微企业要更多发展资本市场,而不是一味压迫银行放贷。即使从金融供给侧角度观察,中国的金融结构面临的重要拖累,恰恰是银行信贷过大,而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待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是营造真正支持中小微弱的多层次、互补性、广覆盖的良好生态环境。要建立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面对多种需求,金融供应也应该多样化,而不仅仅是银行。

  村镇银行商业模式值得反思

  其面对数字化转型处于弱势状态

南都:

贝多广:

  村镇银行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银行业的子板块,村镇银行的诞生不是内生的,当时为了支持三农,解决中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建设村镇银行是从上至下的做法,设计初衷非常善意,出发点非常理想化。这个善意却并未让村镇银行办好,多数大银行办村镇银行并不太乐观。比如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去办村镇银行,但是大银行如何懂村镇的业务?它的基因并不是做这个事的,普遍会把村镇银行定位为零售机构,实际上很难实现真正的村镇银行所要实现的初衷和目标。

  当然现在也有好的例子。比如有的大型国有银行跟投行合作,从外面引进独特的商业模式,几十家甚至上百家村镇银行形成一个体系,与大型银行本身的战略定位和业务模式都不一样。另外还有原生的好样本,比如常熟的农商行,浙江的台州银行,而这两家银行本来就是做小微的,给他们这个机会就可以把商业模式复制到更落后的地方去。

  更多的银行是在现有业务下进行拓展,当然还有一些现在出问题的,初衷就是拿牌照,是一些民营企业或者一些私人机构给自己捞利益的,这种就不是设计和经济问题了,是犯罪问题了。

  总的来说,村镇银行首先在治理结构上有致命的先天问题,很难做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因为叫村镇银行,只能在县里边来开展业务,我做过调研,中国的县很多,但单个县特别是中西部县的经济总量有限,比如二三十万人,如果只能在这个县里做一家银行,要运作好是非常难的。村镇银行也是按商业银行来做,有董事会、几套班子和股东,在这些小县里运作的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并不友善,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再者,随着互联网银行、数字金融平台逐渐下沉渗透到农村,对于这些小的村镇银行来说,要它们进行数字化转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从人才、资金、成本等方面来看都不现实。所以,它处于一个非常弱势的状态。唯一优势是其存款利率,在当地一般比其他银行略高,还有一点吸储优势,但是放贷优势很有限,而且因为规模太小,只要有一笔贷款坏掉,基本上就很难做。

  所以村镇银行的形态和商业模式,我觉得非常值得去反思,如何改善?我曾经也跟有关领导反映过这个问题,建议应该允许那些好的村镇银行可以合规、依法地跨县,让它在区域发展,从一条鱼在小杯子里游起来,放到大一点的鱼缸,甚至大江大河里,它就可以游得比较自在一点。另外,一方面我们限制金融科技平台的无序扩张,但是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传统的像村镇银行、农商行等存在的问题,能不能找到一种双赢的办法?让两者更有机地结合,既能够让那些数字化机构有落地机会,又能够让这种传统机构获得重生的机会,这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林芯芯

股票

MORE>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