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

2024-06-12 00:59:34 首页 > 期货 好运到财经网整理

  自2022年5月10日起,普麦,粳稻,早籼稻,晚籼稻,强麦减收比例为0…

  自2022年5月6日起,苹果期货2210合约减收措施的减收比例调整为0…

  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全部不返,郑商所也有很多不返,做短线靠手续费返还的交易员基本没出路了,要么转型做中长线,要么只能撸上期所的品种…[捂脸]

  交易所真是不讲武德,手续费这么贵,还不返还,关键期货公司居然都不闹情绪吗?[what]

  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涨了!具体为: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和131元。

  2021年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2元、128元和130元。

  2020年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1元、127元和130元。

  今年每斤上涨了1-2分,大家有什么看法?#发改委:稻谷最低收购价上涨#

  【粮食价格】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早稻1.24元每斤,较去年上调0.02元,中晚稻1.29元每斤和粳稻1.31元每斤,较去年上调0.01元

  近日发布了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稻谷最低收购价较去年提高,早稻1.24元每斤,较去年上调0.02元;中晚稻1.29元每斤和粳稻1.31元每斤,较去年上调0.01元。与之前的预测一样,最低收购价提高的程度有限,每斤提高0.01元、0.02元,稻谷涨10-20元一亩,但化肥涨50元一亩,稻谷涨价抵不上化肥的涨价。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粳稻涨了一分,连续4年稳定后首次上调,对东北粳稻发展有利。#种植技术分享#

  最低收购价稻谷限定收购总量与去年相同,仍是5000万吨(籼稻2000万吨、粳稻3000万吨),限量收购主要是引导市场主体收购,促进“优粮优价”,优化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绿色优质安全产品供给。

  近日也多次谈到化肥涨价问题,为了提高种植积极性,对化肥的调控要求是稳价保供,化肥上涨的空间很小,有望降至一个合理的价位,肯定比去年的化肥价格要高一些。同时,种植补贴有提高的趋势,加上最低收购价提高、化肥稳价,最终稳定农民种粮的收益。

  综上,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提高一两分看似聊胜于无,综合多种政策看,对稳定农民种粮的收益还是有很大的作用。

  【水稻新品种】楚粳54号,云南高原粳稻“楚粳”系列中的新品种,百亩方平均亩产1018.8公斤

  云南高原粳稻“楚粳”系列是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先后审定的品种30多个,有3个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但楚粳28号在去年被取消冠名资格,6个被评为全国、全省粳型优质米品种。楚粳系列占云南省适宜稻区种植面积的80%左右,截至2020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8350.11万亩。#水稻#

  楚粳54号是2021年通过云南省审定的新品种,具有产量高、抗倒伏、不易落粒、稻米外观好、食味优良等优点,米质达部颁二级,适宜机收。楚粳54号分蘖能力强(有效穗多)且穗粒结构比较合理(穗粒数比较多),具备超高产的特征,今年秋季对楚粳54号百亩方进行实产验收,最终百亩方平均亩产1018.8公斤,创高原粳稻百亩方产量国内新纪录。

  【零的突破!#中国双季早粳稻诞生了#】#中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突破# 7月19日,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现场会在江西省上高县举行,经现场测产,人工抛秧种植田和机插种植田平均亩产567.64公斤。这一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意味着人们今后提前一个季度就能吃上新粳米了。@中青在线

  【#今后有望提前一个季度吃上新粳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选育的一种早粳稻新品种,19日在江西省上高县通过测产验收。这意味着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了突破,南方地区可以在7月下旬收割粳稻,人们今后有望提前一个季度就吃上新粳米。

  此前,我国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早籼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优点,但一般要到10月才能收割。之前,我国育种人员尝试了几十年,一直未培育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早粳稻新品种。(记者陈春园 董瑞丰 周密)

  10年前袁隆平曾写信建议:将“粳稻”的“粳”字,由读音“精”改为“梗”。还有,袁隆平为何非要纠正这个“粳”字的读音?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查查字典,我们来看看10年过去了,袁隆平老爷子也不在了,“粳”字的读音改了吗?

  先查阅第7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第688页(图4),可以查到“粳”字,注音是“jīng”。这套第7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是2016年出版的,但也是至今最新的版本。也就是说,在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粳”字仍然读“精”。

  再查阅《新华字典》,2020年最新版的,在第154页(图5)和第242页(图6),都可查到这个“粳”字,分别是两个读音“gēng”和“jīng”。也就是说,在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中,在保留“精”的读音同时,新增了个读音“gēng”,但不是袁隆平老爷子提出的三声的“梗”音。虽然下了个双黄蛋,但总算是有所改动。

  那么,百忙中的袁隆平老爷子,为何非要为“粳”字改读音呢?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当时的媒体报道可以得知,当时为了这“粳”字改读音,联名上书的不止袁隆平,还有另外的11名院士,和其他的国内174名水稻专家。这次行动的发起人是张启发,他也是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多院士专家,不好好搞研究,为何要跟一个汉字的读音较劲?

  原来,这个“粳”字的读音,还真是件大事。因为“粳”字的读音,事关中国水稻的国际命名权。1928年,日本将水稻的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分别以印度和日本命名,这种命名一直沿用至今。中国作为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水稻最重要的原产地,但在水稻命名时,却被排除在外。

  这与“粳”字的读音有什么关系呢?在这186名水稻专家的建议书中写道:这个“粳”字,到底读“jīng”还是读“gēng”,不仅是个简单的读音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是否留存”,关系到“中国水稻界能否赢得世界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的命名”。

  原来,专家们研究古代字典辞书时,发现“粳”在古代的读音是“gěng”。古代到时候读“gěng”,现在却读“jīng”,这就割断了我国粳稻种植的悠久历史,自然影响其重新获得国际命名。

  面对水稻专家们的质疑,《新华字典》修订组当时回应称:“粳,《广韵》古行切,平声庚韵,见母。此字北方多读细音,南方多读洪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细音jīng,故现代汉语类辞书遵从《审音表》注作jīng音。”这段话看不懂?没关系,意思就是:读音还是“jīng”,不改!还有人解释说:普通话的汉字读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

  后来,这件事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组织语言专家对“粳”字的注音,进行了再考查和再论证。最终的结论是:“粳”字在明清以后,变化趋向是geng,而不是jing,即使是北京音的文读也是geng。但普通话审音专家们论证时,将粳的读音确定为gēng。即取jīng的声调和gěng的声韵。

  既然更改读音了,可为何声调非是一声,而不是三声呢?专家给出的解释是,北方和南部沿海地区多读第一声,西南、中部和东部沿海多读第三声,所以最终确定“粳”的读音为“gēng”。

  知识扩展:

  中国人的饮食,北方以麦面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对于水稻种植历史来说,长江流域有7000年的历史,而东北种仅有百余年历史。

  对于水稻的分类,有两种,即籼稻和粳稻。其中,籼稻的粒型长,做饭时发头大,松散;而粳稻则粒型圆,胀性小,黏性强。在东北地区,基本是不分籼稻和粳稻的。“粳”字的读音,是当年定普通话时,以北方语言为基准定的,注音为“jīng”。#“粳”字怎么读?#

  【水稻主推品种】五优稻4号、中科发5号、龙粳31、绥粳28等29个品种入选黑龙江省2022年优质高效水稻品种

  黑龙江省是中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近几年黑龙江粳稻价格低迷(1.3元/斤左右),去年长粒粳稻和糯稻价格纷纷下跌,加之化肥上涨,种植效益普遍不佳,部分种植户有水改旱的想法。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农业产业需求,近日发布了《黑龙江省2022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优质高效水稻品种29个。#种植技术分享#

  第一积温带(8个):龙稻18、松粳28、松粳22、吉源香1号、松粳29、龙稻203、五优稻4号(上限)、中科发5号(上限)

  第二积温带(7个):齐粳10、绥粳28、三江6号、盛誉1号、龙粳62、绥粳18、绥粳106

  第三积温带(8个):龙粳31、绥粳27、龙粳57、龙庆稻8号、龙粳1624、龙庆稻31、龙粳3013、珍宝香7

  第四积温带(6个):龙粳47、绥粳25、龙粳69、龙粳2401、龙庆稻5号、龙粳3033

  对比2021年优质高效水稻品种,2022年第一积温带增加了松粳22,减了龙洋16;第二积温带增加了绥粳106,减了绥粳22、绥育117463;第三积温带增加了龙粳1624、龙粳3013,减了莲育711、龙粳65;第四积温带增加了龙粳3033。

  建议种植户根据品种区划布局结合实际情况选用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并且配套栽培技术,充分挖掘优良品种增产提质潜力。

  【优质稻品种】常香粳1813,不仅好种,而且好吃有香味,产量也很高,种植大户粗放管理也能达到亩产700公斤以上

  常香粳1813是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早熟晚粳稻软香米品种,该品种抗病性好、抗倒性强,分蘖力强,丰产性稳定。#优质稻#

  基本特性:全生育期159.3天,比对照武运粳23长0.2天。每亩有效穗20.6万,每穗总粒数158.8粒,结实率90.1%,千粒重24.8克,株高102.2厘米。

  抗性表现:穗颈瘟损失率3级,穗颈瘟综合抗性指数4.0,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感纹枯病。

  米质:整精米率70.4%,垩白率25.0%,垩白度8.2,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0.5%,长宽比1.8,属软米品种,有香味。

  产量表现:2018~2019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735.5公斤,比对照武运粳23增产4.6%。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23.6公斤,比对照武运粳23增产3.2%。种植大户粗放管理的情况下,该品种也能达到700公斤以上的亩产量。

  常香粳1813集米质优、熟期适中、抗倒性强、中抗稻瘟病、稻米有香味等诸多优点于一身,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伤寒论》原文方中很多地方用到粳米,刚学的时候还不知道啥叫粳米,甚至有时会读错,jing米,其实以前家里种稻谷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说,不过我们当地叫粳稻米,这不,今天有病人煎药,又拿这米来了,其实就是普通煮饭的米。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