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级平台轰然倒塌后,理财产品究竟该如何买?

2022-08-05 16:34:00 首页 > 理财 大智谈保险

  关注金融业动向的朋友,最近可能都会刷到这条大新闻。

  9月25日,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发布关于“红岭创投”“投资宝”“红岭资本”的案情通报。

  通报称,“红岭创投”网贷平台、“投资宝”网贷平台、“红岭资本”线下理财项目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深圳市公安分局福田分局已于近日依法对相关人员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罪立案侦查,并对涉案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相关数据显示,在上线经营12余年的时间里,红岭创投平台累计出借人超过274万人,累计出借金额超过4500亿元,累计交易笔数高达1234万笔。不过,这些出借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如今已经深陷兑付危机旋涡。

  根据红岭创投官网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平台已实施五十八次兑付安排,此前平台已实施五十七次兑付安排,合计已兑付约26.74亿元。为平稳安排兑付,拟于9月22日(周三)10:00进行第五十八次兑付,兑付金额为3000万元,本次兑付将按先本金后收益兑付方案,先行兑付本金。本次兑付后已累计兑付27亿元,剩余待兑付156.7691亿元。

  作为深圳曾经规模最大、资格最老的网贷平台,在宣布清盘两年半后,红岭创投也无法避免和诸多中小平台一样的命运。

  在网贷行业,红岭创投一直是一个较为异类的存在。其对于网贷界最深刻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考虑出借人的利益出发首创了本息垫付制;二是不同于绝大部分网贷平台小额分散的业务模式,专注于企业抵押贷、信用贷等大额贷款项目。

  红岭创投的业务模式,特别是大额贷款,被网贷界普遍认为是不可复制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高管和中层干部团队,都来自于银行系统,从人员构成,便可一睹红岭创投独特的业务风格。

  本息垫付模式,要求平台必须打破投贷标的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收拢资金,铺设资金池或者计拨风险准备金的模式,才能在贷款方预期的时候,及时填补资金缺口。而专注大额贷款项目则更加彰显传统的银行系人员的处事风格,这些人习惯于成立一个专门的信贷审批委员会,通过线下审批厚厚的一摞贷款资料的方式,确定风险等级和授信额度,而不是和一家典型的网贷平台一样,通过大数据解决贷款客户的信用评估问题,同时用AI系统将标的自动拆分,并分散到各个出借人的投资计划当中。

  以上分析可能说得有些复杂,一句话以概之,那就是红岭创投是一家类似于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网贷机构。

  也许出于社会大众对于银行的天然信任,红岭创投在对外做品牌宣传的时候,主要强调的也是这两点,一是本息垫付(保本保息),二是银行的专业团队,银行级别的风控措施。

  看上去没毛病,恰恰毛病就出在这里。

  因为即使把红岭创投所有的员工都换成银行的人,它也成不了银行,因为没有牌照。

  本息垫付的最大恶果,就是把原本定位为信息中介的网贷平台(这个是美国首创的模式,但是在信用系统尚未健全的中国不适用,由此可见,这是我国网贷行业与生俱来的无解之处)变成了信用中介,因为有资金池的存在,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如挪用资金、职务侵占、发假标等乱象百出。

  红岭创投的创始人周世平,曾在多个场合下,反复强调内部高管贪腐问题。而大额信贷项目则进一步加大了这种风险,动辄数千万,上亿的项目,一旦出现内外勾结骗贷的情况,带来的资金窟窿则只能由无辜的出借人来承担。

  为延缓这种大额逾期所带来的资金兑付压力,红岭创投采取过多种方式,包括资产证券化、商业保理放款盘活逾期抵押项目、通过股权质押融资等,但也只是延缓压力而已。要知道,以区区数千万注册资本金,去撬动数百亿规模的资金盘,只要出现多个问题项目,爆雷就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无数网贷平台,就是这样走上了染血的庞氏的不归路,繁华过后留下一地鸡毛,让大智不免唏嘘。

  上文提过,红岭创投的宣传语,是银行的专业团队和银行级别的风控措施。

  潜在的意思,就是告诉广大出借人,我和银行很像,在我这里投资很安全。

  实际上,大部分的出借人,也都是看中了关于银行系的宣传内容,而去红岭创投投资的。

  姑且不论红岭创投是不是偷换了概念,事实上,几年前你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确实是很安全的,只需问工作人员一句,利息多少即可。这是因为以前银行的理财产品,默认是保本保息的,再不济的产品,也是保本不保息而已。

  但是如今呢?

  大智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不了解这个情况——理财产品不保本不保息了,哪怕是在银行买的。

  早在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便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主要管理的对象是我们在市面上能够买到的理财产品,涉及银行理财、公募、私募、券商的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和信托。其中心思想就是4个字:打破刚兑!

  大白话就是:买理财,可能赚,也可能连本金都亏没。

  一般情况下,能够在银行购买到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银行代销的信托、基金或者P2P产品,在交易过程中,银行只是销售渠道,赚取一定的手续费和差价。

  这个业务的实质,是购买产品的人,将资金托付给资产管理人进行投资行为,资产管理人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收取管理费,然后把扣除管理费后的投资收益给到你。

  资金专项专用,去向和使用是清晰的,但风险由你承担,且不保证收益。

  各位是否还记得三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招商银行钱端APP事件,一个预期收益只有5%的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竟然是P2P,平台一爆雷,这个理财也跟着爆雷了,数以万计的出借人,本金都回不来。

  最近的一次,则是今年8月,也是招商银行代销的“大业信托·君睿15号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实质性违约。这支信托产品8月14日到期,但至今未向投资者分配2021年第二季度的利息,投资者也尚未收到明确兑付方案。

  原因很简单:这个产品的底层资产——华夏幸福爆雷了。

  第二类,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

  因为收益比存款略高,又是银行自己的产品,买的人便天然充满信任,认为可以高枕无忧。

  但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也要有对应的底层资产。

  大体而言,这些底层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资金拆借、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

  其中银行存款很好理解,虽然收益感人,胜在安全系数高。

  债券包括利率债、信用债等,利率债是指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或者类似国家开发银行发的债,其中又以国债安全系数最高;信用债则一般指上市公司或符合条件的非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的债券,风险相对股票、股权、大宗商品这些投资也不算高。

  资金拆借则是指银行之间为调节临时资金短缺而进行的短期资金借贷活动,类似于一时手紧,在亲朋好友之间短期借钱周转,因为以短期周转为主,折合成年化收益率较其他产品为高,风险也不高,但这类产品非常稀缺,规模难以成为主流。

  资管计划,一般指券商或基金子公司为特定客户开通的投资账户,投资股市或者债券等资产。这种资产结构有一个好处,每个类别的投资项目灵活度、风险度都不一样,通过一揽子项目可以获取资金的一定流动性,应对投资人短期到期的理财产品赎回问题,但是风险也更高。

  信托计划也分2种,风险都较高。

  一种是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类信托,仅2020年,银行发行的集合信托产品便发生违约事件逾310起,涉及违约项目金额超过1600亿元。

  另一种则是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由于银行业属于强监管行业,存在监管禁止投资的项目(或者银行当年贷款额度用完),便会选择信托通道,把钱放出去赚取收益。然而此举虽可避开监管,但实际上背负了信托风险,也会导致底层资产的风险聚集。

  从风险等级的角度来看,这些底层资产的排序依次是:银行存款(低风险)、利率债(低风险)、资金拆借(低风险)、信用债(中风险)、信托计划(中高风险)、资管计划(高风险)。

  写到这里,各位朋友应该也已经明白,银行理财依旧存在风险,绝不是买了就可以高枕无忧的。不是不可以买,但要妥善管理好你的预期,做好亏损的心理准备。

  2018年6月14日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经如此提醒过广大人民群众:”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P2P行业集体暴雷事件,还有最近的恒大、宝能理财产品暴雷事件,教训是深刻的,给投资者的教育也是深刻的。

  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世上理财产品千万款,看准底层资产第一条。

  按照大智的理解,目前还能刚兑的理财产品,可能只剩下3类:

  国债,以国家信用做担保;单家银行50万以内的银行存款(存款保险),以及年金、终身寿这类储蓄险(《保险法》保证兑付,保险保障基金兜底)。

  大部分靠工资过日子的国人,其实都并不是天生的冒险家,大部分人心里希望的,可能都是让自己的资产风险可控,并在此基础上稳健增值。

  因此,妥善做好资产配置,让房产、股权、股票、银行理财、债券、期货、黄金、保险等资产,和自身的风险偏好、专业知识、信息渠道、决策风格、资金体量、时间精力、盈利目标都相关联与相适配的。

  收益稳健的增长,虽不能让你一夜暴富,却可以让你心安地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难道不是么?

股票

MORE>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