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基金新与旧」圆桌对话:更复杂的商业环境、更艰巨的历史使命之下,新老机构对于变化的思考|2022中国基金合伙人未来峰会

2022-09-27 21:08:00 首页 > 基金 36氪

  长久以来,美元基金缔造了中国投资业最多的财富故事和都市传说,以致于人们长期忽视了另一个重镇的存在:广袤的人民币基金市场。但今天,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本土基金已经是更不可忽视的玩家了。经历了数十年风云变幻,人民币基金在资本游戏中获得了更多筹码,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人民币基金的发展与政策引导如影随形,市场多变而迷人,稳定只是一时假象,变化才是一切的答案。但无论路途如何曲折,浪潮不会停滞,资本也不会撤退。拥抱变化,要谋长望远,一时成败不足以论英雄;与其随波逐流,不如亲征潮头,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探索硬科技,直入无人区。只要一直“置身事内”,厚积待发,未来定会有更好的时间。9月21日,36氪“置身事内”2022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在杭州举行,汇聚先锋力量,成为见证者、参与者,亲历周期的更迭,感受时代变化的汹涌。

  整理|郭允骁

  时至今日,老牌人民币基金已经度过了他们的首个十年,近年人民币市场又迎来新一世代的基金成立浪潮。我们在这十年里经历了创业板开闸、资管新规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变化,而在这之外,整个世界也早已不能同日而语。更复杂的商业环境、更艰巨的历史使命之下,老牌机构的资源和经验如何运用,新成立机构的活力与勇气源自何处?让我们一起听听新老机构的掌舵人们对于变化的思考。

  第四场圆桌的主题是“人民币基金新与旧”,参与嘉宾有创东方投资管理合伙人金昂生,君盛投资执行事务合伙人李昊,谦益资本创始合伙人钱坤,松禾资本合伙人冯华,澳银资本运营总裁&合伙人胡艳,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李磊,主持人由方广资本董事总经理惠成峰担任。

  人民币基金新与旧

  老牌机构与新面孔

惠成峰:

  大家好,我是来自方广资本的惠成峰,非常高兴有机会主持这个论坛。人民币市场大概二十多年历史,中间经历过很多变化,我个人入行十年多时间,也听前辈们聊到过一些更久远的故事,相信大家对这些都非常感兴趣。今天在座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前辈,有幸邀请到大家来分享一下整个人民币市场的旧环境和新秩序。首先请各位先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机构。谢谢!

金昂生: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的管理合伙人金昂生,创东方是总部在深圳的一家全国性创投机构,于2007年下半年创立,到现在正好是15周年,经历过两个基金周期,勉强算得上一家老牌基金公司。我所在的团队主要投先进制造、新材料等硬科技产业方向,以硬件为主。目前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制造基地比较发达的产业地域的投资为主,谢谢各位。

李昊:

  大家好,君盛投资是一家年轻的老资本。首先说“老”,君盛投资从2003年成立到现在走过19年,19年来一共发了20多支基金,100多亿管理资金规模,40多家上市公司投出来,从这个角度说出来我们是一家老机构。怎么说新机构,在2016年和2017年前后君盛投资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在此之前主要投中后期为主,在2017年采取非常果断坚决的方式彻底转型偏早期投资。在我们的业务团队方面,我们几乎所有的一线业务管理决策团队都是85到90前后年轻同龄人为主力,并且一半以上有过创业经验的这样的小伙伴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又是一个新机构。谢谢!

钱坤:

  大家好,我叫钱坤,我们机构叫谦益创投,我们是一个全新的机构,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整个募集期还没有结束。自己从事创投行业14年,之前一直在美元基金,今年从美元基金出来成立的机构。过去几年一直都专注在消费和科技两个领域里面,投过四个独角兽,也有几家上市公司,今年虽然整体经济环境不太好,能够在这个期间里面出来创办一个自己的基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点。谢谢大家!

冯华:

  大家下午好,我是松禾资本的冯华,负责松禾成长基金的投资。松禾资本1997年由厉伟和罗飞先生发起创立,距今已有25年的科技投资经历,亲历中国科技发展,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投资,重点投资数字科技、精准医疗、创新材料三大硬科技领域。在今年市场环境承压的情况下,松禾资本收获了7个IPO,胜利属于长期主义者,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科技投资,陪伴国内企业成长,坚定投资中国。谢谢各位。

胡艳:

  大家好,我是澳银资本胡艳,澳银资本于2003年起源于新西兰奥克兰,主要做美元FOF基金起家,2009年开始在国内发行人民币直投基金。截止目前,已经历两轮基金的周期过来,现在主要聚焦投资早期,其中医疗占60%左右,硬科技投资占比40%左右。欢迎大家多关注澳银资本,谢谢!

李磊:

  大家好,鼎晖投资成立于2002年,今年正好第20年。我们到现在管理大约1700亿的资金规模。早期我们主要做PE阶段成长期的投资,目前PE业务主要聚焦在并购类型的交易。我们还有专注于天使到成长期投资、夹层投资、不动产投资、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是一个综合性多资产的管理平台。我本人在鼎晖投资超过15年,一直在PE团队,现在全面负责一级市场基金的募资。谢谢!

  人民币市场的变化

惠成峰:

  谢谢各位。听各位介绍,其实从机构的角度,或者从各位个人履历的角度非常有经验,经历过两个以上的基金周期,两个基金周期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还是发生很多变化。刚才几位提到有参与投资和参与募资,基金的募投管退都有很多的接触。在基金运营过程中,过去10几年,大家能否谈一谈募资端的LP结构、投资端的战略打法、退出端的渠道变化,最近十几年有什么大的变化?体会是什么?

李磊:

  话题有些大。我简单说一些个人感受:

  1、过去十多年募资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早年我们从美元基金起步,美元LP的诉求和标准相对清晰、直接。鼎晖也是市场上比较早开始成立人民币基金的LP,我们PE的第一支人民币基金成立于2008年。人民币LP的诉求相比之下要更多元和复杂一些,如何将这些诉求与我们的投资实践结合,我们也在不断摸索经验。

  2、到今天,我们前两期人民币基金已经基本实现清盘,而且都是几十亿规模的大体量基金。从退出角度讲,在一个以A股退出为主导的市场实现不错的DPI,是需要丰富的执行经验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打法,比如通过并购的方式加大控股权交易在总体投资里的比重,来提升退出的可控度,这是投资策略的进化和调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也在倒逼着GP不断提升。

金昂生:

  创东方一直以人民币投资为主,规模属于中型。从融资端、募资端这看,每五年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像我们这样的人民币机构,初始时期是以个人出资人、个人LP、富裕家族LP占多数,再到政府领导基金的出资,母基金的出资,最后到最近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社会化的母基金 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出资模式,上市公司以家族办公室或者上市公司本身出资,这部分出资力量还是非常重要的。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募资的难度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深有体会。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原来一些区域性的房地产公司流动资金比较多,但是这两年向他们募资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我也参与过公司很多支基金的募资,特别是我管理的基金,很多都是以我为主力去募资的,过程中可以非常明显感觉到两个特征:

  1、LP的重复投资率非常关键,基金最终还是要靠回报和业绩来留住LP对你的支持,所以我们很多LP重复连续投资,这是非常宝贵的力量。我管理的几期基金LP的重复投资率还是蛮高的,比如最新的两期基金LP的重复投资率,在金额占比上超过50%。这样就形成了基金募资的基石。

  2、国内出资人对DPI指标是越来越重视的。特别是这几年资管新规施行,原来银行的出资渠道,现在出不了,这对募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减少很多大体量的资金来源,所以对于市场化基金的募资,DPI和实际回报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投资端这几年最大的挑战,对硬件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比较大的挑战是CVC机构的出现,产业背景投资团队,在产业链资源和议价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还是非常突出的,本土的创投机构的竞争压力非常明显。

惠成峰:

  我少数参与一些募资,确实老LP复投率指标非常重要。前面两位讲募资端多一些,刚才记得君盛投资李总提到过,中间你们投资策略打法有非常大的变化,请您分享一下有什么样的契机,市场有什么样的变化,促使你们有这样的变化?

李昊:

  分享一下我的想法,VC市场有很多活法,大家各自都能够赚钱,各自都能做得很优秀,不同机构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和战略形式。哪个地方水草丰茂,哪个机构以更好的组织形态和战略跟它跟得更紧,哪个机构就把握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刚才主持人提到了变化,过去十年变得太多了,资金变了、产业变了、人变了,主题变了、上市策略变了、退出渠道变了,所有的要素在一个长周期内都在猛烈变化。讲讲我们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投资阶段的挑战,从PE转型VC,背后逻辑很简单。一个基金如果跨越周期,必须积累不变的东西,越是持续积累不变的东西,越能够持续在一个位置上做功,越能够实现复利。如果积累的东西仅仅是这两年是这些领域的行业认知,过几年是那些行业的认知,不能在持续带来复利的、不变的维度上做功,可能看似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得快,但未必安全。要能够不停在一个位置做功,前提之一是需要你有一个等价交换的砝码,说白了在VC领域就是你有多少资金规模。我们自己内部举一个不一定完全准确的例子,10亿美金玩PE,1亿美金玩VC,当时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考虑,我们觉得当时要持续把君盛这个品牌继续往后立15年,结合LP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以及我们能够有把握持续调动的最低限度的资金,我们下决心,彻底转型VC。我先分享这么多,更多时间留给其他嘉宾的真知灼见。

惠成峰:

  听起来还是非常有思考跟克制的,圈内都是比较渴望把规模做大,也传出了一些说到底是赚回报还是赚管理费的探讨,我们这里不展开这个话题。接下来,近些年不管是新成立基金也好还是说美元机构也跨到人民币方向来,我们确实看到很多新的机构出现也带来很多变化。在座就有谦益的钱总,想请钱总分享一下,看到什么新的机会促使您成立一家新机构。

钱坤:

  从我从业14年里来看,中国市场上永远有机会,因为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所以你坐在那不动每年GDP都增长5%,而且机会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首先成立一个新的基金是很难的,尤其前期要有LP的支持,加上现在经济不好,募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亏我们过去跟很多LP有一些基本的沟通,才能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成立这个基金。从投资策略来说,今年我看没有机构不投科技,这是国家大势所驱,但所有的钱都涌向科技。这就必然会出现泡沫化严重的问题,这个过程中精细化运营比较重要,专注聚焦在某个赛道上,像刚才主持人提到我们一定要克制,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当有一些领域里面资本泡沫冷了之后反而是发展的好机会。比如五年前的充电宝,一度特别热没人敢投,结果现在充电宝上市了,充电宝充一次电已经涨到2元。

既有压力和挑战,又有时代的机遇。

  所以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机会永远在,如何做好我们,其实最重要的是能够给LP带来稳定的回报,因为投资策略有时候跟LP相关。中国LP的结构,尤其人民币的结构在过去十年里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不拿到政府和国家、产业的钱,一个人民币基金规模很难做大,而一旦拿这些钱必然做出妥协,在投资策略、投资方向、投资结构,尤其DPI上做一些妥协,这是跟美元机构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创办一支人民币基金所面临的是:

惠成峰:

  谢谢钱总的分享,我入行其实最大的动力还是VC市场永远有变化,有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够弯道超车,钱总讲的确实跟我的初心相匹配。松禾资本是一个非常老牌的机构,我有印象早些年松禾资本在科技赛道,尤其新能源的赛道做过系统性的布局。这么多年过去,作为老牌机构是否有看到一些新的机会?

冯华:

  松禾资本在新能源赛道的布局确实比较早。例如松禾投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德方纳米,是一家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作为德方纳米的天使投资人,也是唯一的投资人,伴随企业超过10年,如今企业市值已经超过600亿。

  在新的机会上,有一个方面是,我们会关注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的主体,并且在深圳我们已引进了很多,比如奥比中光是我们很早投资的标的,在这一块投资和募资是相对匹配的。此外像华大基因等华大系企业也是我们最早支持创业的,前段时间上市的华大智造松禾也是第一个出资人,深度的合作及绑定能带来很多新机遇。在人工智能领域,松禾投了商汤、虹软之后产生了上下游协同的效应,跟商汤也有基因的合作。未来松禾的一个方向是跟大的产业集团绑定在一起往下走,这样会投得相对精准。

惠成峰:

  感谢冯总。澳银的胡总,你们机构最早FOF起家,我相信对整个GP市场大范围的观察应该有相当多自己的思考,可能从这个视角应该能看到GP市场策略的一些变化,包括你们有专业的直投业务。在这些过程中,你们看到的变化是什么?

胡艳:

  1、GP本身的变化,其实可以结合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整体总结,出资人结构层面在最开始的时候比较散,个人为主,机构为辅,到后面逐步机构化,单支基金在总资金量不变的情况下出资人数量减少,由原来的个人多转变为机构大额出资。而澳银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是自有出资增多,一方面给予LP信心,另一方面从GP要不断优化自己核心的盈利模式考虑。直投方面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更加焦聚专业行业领域,做相对更擅长的事情。

  2、单就GP商业模式层面,这里做一个展开补充,过往更多GP走的大规模路线,依靠管理费收入,但是真正想要形成一个正向盈利循环,GP最终追求的应该是carry甚至直投收益。如果能把这一套商业模式真正打通,直投的策略调整,退出的节奏安排,整个基金节奏的控制决定了基金管理的质量。对于任何一个GP来说,在其整个团队可管理基金规模的范围内,怎么样有序去控制好节奏,这是未来GP需要正面的问题,也是对GP最大的挑战,过了这一关才算是真正优秀的基金管理人。

  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惠成峰:

  今天谈变化谈得多一些,我也感觉在往后5-10年跟过往做人民币基金的方式方法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现在大家执掌各自的基金,面向未来可能需要具备或者构建的核心能力,从组织到团队到运营的各方面,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金昂生:

  这是大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往后走投什么?怎么去提升能力?外围国际环境、国家产业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和国家产业的变化,在今天这样一个时点探讨这个问题更有价值。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中国和西方市场在产业合作关系方面的变化,现在不好讲后续会不会往脱钩方向发展,但这个大环境是悬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做创投总体来讲还是要看国运,实业的发展最终立足于国运、立足于国家的大发展。两三年前我们团队就在思考,包括去年成立的新基金,在募集过程中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最后浓缩成一句有价值的话,叫做“寻找未来中国社会的核心资产。”

  这句话代表着创东方在投资方向上比较底层的思考,也代表今后的投资策略。未来若干年,或者说从现在开始的十年跨度,中国社会的核心资产是什么,我们就去投什么。要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资产,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1、这一类资产必须体量足够大,容纳足够多的企业,容纳足够多的产值和GDP,创造足够多的利润。

  2、这样一个核心资产能够代表中国立足于全球产业环境下的竞争力。结合过往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国内人口结构变化,包括国家领导层提出来的“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环境对清洁能源的要求。

  这几年,创东方围绕着像汽车、手机、飞机、航天等领域进行投资,用肖水龙董事长的话说就是“机车飞天”几个产业板块,目前可以再加一个像储能等的新能源板块。这些方向有比较大的产业空间,同时中国也有相对于全球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个方向是“专精特新”,从投资实践上来看,先进制造领域过往投过的很多企业,其实都是“专精特新”。所以创东方这几年对未来的思考就是寻找未来中国社会核心资产。

惠成峰:

  讲得特别好。这个更多是在投资方向跟资产管理的一些选择上,回过头来刚才的问题也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作为基金的整个运作上是不是需要一些面向未来的新的能力。李总的看法是?

李昊:

  谈三点认知:

我们认为,目前影响VC行业格局的外部要素在快速收敛到稳态的过程中,也就是VC行业未来10到15年,一定会逐步收敛。

  1、我们一直在思考,对一个机构跨越周期的经营和策略制定,什么是不变的。首先谈谈基础的认识,所有的行业,当影响和刺激这个行业的外部要素开始趋于稳定的时候,这个行业的格局会收敛到稳态上去。每一种打法会有部分机构活,大部分机构会消亡。

  2、结合刚才的思考,VC是一个跟随型的行业。哪些要素会影响VC的排序,这些要素变化,VC格局就会跟随做相应的改变。四大要素:第一,产业链结构要素。产业链结构一变,VC座次一定重新洗牌。第二,VC核心管理层的年代。为什么这么讲?你的创始团队、高管团队是什么年代的人,会和什么年代的企业创始人交朋友。一批同龄的创始人成长成为顶尖的企业家,拉动相应的同龄的VC核心决策合伙人以及所在的机构进入核心序列。假设企业创始人走入顶峰在40岁—55岁,按理说你这个机构走到顶风的时候创始人大概也应该在这个年龄段,上下不能超过太多。第三,资金结构。上游LP更分散,下游VC也会更分散;上游更集中,下游VC也会更集中;上游不专业,VC更分散;上游专业,VC更集中。第四,退出渠道。以前中美完全不一样,未来中美会拉平。四大要素有两个要素发生改变,VC座次会调;如果其中三四个要素都发生改革,VC会大洗牌,现在正在这个阶段,所以我们为什么认为VC现在有机会,核心VC现在四个要素都在洗牌。

跨越周期的决策能力的切换,用什么愿景、文化、价值观和战略、组织让顶尖的同龄人才不散摊。

  3、VC能力壁垒构建在哪个地方?在变化的行业趋势中找到不变量。不变量是什么?首先要想清楚做什么类型的机构,要做一个专业型、精品型机构还是想做一个大的平台型基金,这两个路径不一样。如果是专业型基金,吃定一方资源,吃定一方认知,把这个东西吃透,跨越周期没有问题。如果想做平台型基金两个问题要解决:1. 能否跨越产业周期实现决策能力的迁移。比如前五年投TMT,现在投硬科技,整个组织机制能不能适应调整过来,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2. 在超长的周期内,如何构建一个战略和组织让人才不耗散,至少让核心人才持续凝结在一起,不散摊子,否则一散摊子基金基本上大伤元气。所有机构要解决的核心两个问题,在君盛眼里就是这两个问题:

惠成峰:

  这个问题也请钱总分享一下。

钱坤:

  对于新基金来说第一要务是生存。三年之内募不到2期基金基本上很难生存下去,所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LP的钱收进来,把现在的储备项目投出去。一期基金对我们来说压力不大,因为我们过去做了十几年,我本人每年要看500个项目,储备的项目基本上跟创始人认识两年以上,业绩相对来说可以有一些期待。

  第二我们要对大方向上有一些思考,有什么东西能够在未来十年、十五年还在持续增长。有些东西明显不增长,比如房地产,有些东西还在增长,比如中国在1962年-1977年计划生育之前这15年期间出生了3.7亿人,这些人老了之后怎么办,谁养他们?到底机器人人工替代在这时候能否发挥作用?医疗、娱乐未来情况发生怎么办?现在每年出生1千万的新生儿,这个社会的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我们要提供的产品、服务、创新性也要发生变化,国家政策也要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一些创新型的机会出来,所以要有条不紊在现在这一期基金阶段进行布局,在下一期基金阶段进行发展。

  对于我们来说肯定走精品基金的路线,人不多,专注在自己某一个方向,我以前老东家的创始人跟我们提过,做早期投资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成功要素:第一要勤奋,第二要专注。在未来的十年里面走在勤奋和专注的这条路线上,无论从人员结构,大方向的发展,自己的打法上面走出有自己的特色路,做出一支精品基金,控制自己的规模和欲望。

  长期确定的机会

惠成峰:

  长期确定的机会在哪?最后还剩一点时间,大家对于未来的财富密码比较感兴趣。后续请冯华总、胡艳总、李磊总分享一下,大家觉得未来几年的风口在哪里,你们个人比较看好的一些赛道有哪些?

冯华:

  简单总结一下,我认为硬科技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如今硬科技投资在本土投资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投资金额和集中度都非常高,未来这一趋势或许也不会递减。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还要有很强的产品工程能力、技术能力和规模落地能力,并且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企业越具有竞争力。而投资机构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专业化的团队,专业化的投资能力以及专业化的基金分布,帮助自身构建跨越周期的能力,并同时帮助企业渡过经济周期。松禾资本最早从1997年开始做风险投资,已经跨越了三个经济周期,沉淀了一系列的方法论,坚定走专业化的路线。具体到未来投什么,我认为基本上是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医疗创新落地的方向。大家觉得芯片“卡脖子”,在后面更难的是新材料这一块,不过这是一个慢周期发展的行业,需要时间的积累。

胡艳:

  这个问题还是结合上一个问题一起回答一下,机构的核心能力以及未来我们可能比较关注投的重点方向,机构的核心能力是四点:

  1、底层。底层就是资金,自有资金最优,如果机构本身大股东具备资金实力,持续出资能力比较稳,相当于这个机构是立得住,基本的底层源头有基础。其次如果他能绑定一些产业的资金,产业资金也能成为他的股东,当然也更好。所以底层是资金来源或者自有资金的实力。

  2、顶层。顶层是决策能力。李昊总也提到几个对投资要考虑的几个综合因素,我认为这都是对于决策能力提升的过程。决策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的复盘过往,公司实控人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不断复盘,最后提升整个从实控人到团队整体决策执行质量的提升。比如澳银现在主要投医疗,这是经过10多年之后最后探索下来的结果,走精品基金路线更专注某些领域,做一些减法,从以前什么阶段都投到后续到聚焦在VC领域投A轮左右,但又不失灵活,60%医疗配40%硬科技投资。为什么这样搭配?因为总结过往,只投一个领域也会有一定的行业周期风险,基本上四六配或者三七配可以做到行业周期风险的抵御。

  综合种种,这里嵌入回答一下现阶段澳银关心重点及为什么关心这些投资方向。以医疗领域为例,核心围绕未来5-10年能解决社会将存在的实际问题的主题来实施投资:比如人口结构变化主题,一个是老龄化的问题,更多会关注慢病数据化管理数字医疗领域;另一个如晚婚晚育带来的问题,我们会关注辅助生殖领域。通常从未来5-10年倒推到现在可能重点关注哪些领域。这类思路也是基于总结趋势现象,反复提升决策质量的结果。

  3、向内看,整体的组织建设。不论是团队的稳定性还是团队的迭代力,都非常的重要。但是“人”这个因素恰恰是最不确定的因素,除了对团队整体的培养和组织向内能力的提升之外,还要有信息数据化的提升能力,整个组织的信息数据,整个IT的架构全部要搭起来,向内要打好底盘,做好内功。

  4、向外走,角色归位搭建资源平台。现在政府基本上是资本市场很重要的角色,跟地方政府的合作(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注重跟产业资本的合作。因为你是资本,你擅长的是基金管理的运作,产业有产业的生态和需求,而政府也需要基于某个地方形成生态,如果大家能够各司其位,能很好地搭成资源平台,这才是真正向外构建一个比较好的生态共建模式,是未来5-10年对机构外沿生存的核心,也是未来长远发展的一个思路。

  以上,仅限个人思考分享,谢谢!

李磊:

  从投资方向来讲,各家GP从大方向上看可能都差不多,更重要的也许是在什么时间点,重点发掘什么阶段什么类型的项目。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认为团队的专业化越来越重要,获取优质项目的方式要回归到专业化和系统性的体系研究上,针对不同赛道、不同阶段,从天使到中后期的并购基金,专业团队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持续找到好项目。

惠成峰:

  感谢各位的分享,总结起来关键词是市场永远在变化,我们可能需要越来越专业化,对于未来长周期的确定性,确实各家有自己的看法和坚持,基本上在远端看到更多的机会,不断的投入,可能未来有确定性回报和发展。我相信大家今天各位观众,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分享,对于人民币基金过去跟现今有更好的认知,寻找未来新的机会也有很多启发,非常感谢各位的时间,我个人也深受启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股票

MORE>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