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未必要让你每天都买卖股票

2022-05-23 15:59:00 首页 > 股票 志雄走读

投资未必要让你每天都买卖股票

  金钱交易并非是犹太人的专业,中国人在这方面同样精明。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钟民颖 [香港]

Hindsight资产管理

挖掘廉价工业股

Q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的经历吧。

  我大学在美国读经济,1989年回到香港。1990-1992年,我在一家基金公司当研究员,发现自己对投资很有兴趣。于是,1992年我加入东亚银行下属的一家比较小型的基金公司当基金经理,并接受了简单的训练。一年之后,我转到汇丰做投资管理,直到2000年第三季度才离开。离开汇丰的原因很简单——1999年我被提升为投资总监,不管基金却要管人,感到不过瘾。

Q1993年你刚进汇丰时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我们当时的分工就是看市场,一开始我看的是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股票市场,后来又涵盖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股票市场,总的来说主要是看北亚的股票市场。

投资未必要让你每天都买卖股票

Q你在汇丰银行做的是机构理财吧?

  对。汇丰的主要客户是香港的机构,如退休基金、大学退休金和公司年金等。当时我们的团队一共15人,投资除日本以外的整个亚洲股票,管理着90亿美元资金。

Q能具体谈谈那个时期你认为比较成功的投资经验吗?

  举个例子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们认识到香港的中国概念股被疯炒,估值很高,估计会出事,于是降低了股票仓位,把很大一部分资金转移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相对稳定的市场。这样,损失相对减少了一些。

Q离开汇丰后你去了哪家公司?

  2000年9月份我加入了摩根大通,依然是管基金。

Q这是什么性质的基金,规模有多大?

  我加入摩根大通的亚太股票团队,兼任大中华小组的组长。整个股票团队差不多有20个人,管理的资金规模很大,有大约300亿美元,每个基金经理都管理很多的投资组合。2005年我离开摩根大通的时候,管理着大约20亿美元,其中一半资金属于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开放式基金,还有5亿美元是亚洲其它地区的开放式基金,剩余5亿美元是两只对冲基金——亚洲对冲基金和大中华对冲基金。

投资未必要让你每天都买卖股票

Q在摩根大通期间,你的投资兴趣在哪里?

  我们是最早投资香港本地工业股的机构。2001年,市场上的主流是大型蓝筹股和大型红筹股,这些我们当然肯定要看,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香港本地工业股的估值非常低,我们认为该板块的前景不错,于是投资了很多这类股票。2001年我们建仓这批股票的时候股价仅为1元钱左右,市盈率为4-5倍,到2003年和2004年,这些股票都涨至17-18元,翻了好几番。

Q可以举几个个股的例子吗?

  譬如创科实业,这家公司主要从事DIY产业,再譬如一只纺织股福田。

Q你是怎么发现这些公司的?

  投资说难也不难,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关键在于掌握一条规律,即看清企业的投资前景,认定企业的管理方向,此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估值。

Q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股票的低估?

  主要是当时没有题材引起人们对这类股票的兴趣。

Q你何时发现这些股票的行情结束了?

  我们主要是从估值的角度去看这些股票的。在建仓时,我们估计这个组合在其后两三年内每年的盈利增长至少会有30%-40%,预期市盈率为15倍。后来,我们发现这个组合的增长逐渐放缓,2003年年底我们预计其后两年该组合的每年盈利无法达到30%-40%,而是15%-20%,市盈率为15-20倍。另一个关键原因是,2003年年底所有基金经理都开始关注这些股票,因此,我们认为这个组合将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Q近年这些股票表现如何?

  最近两年工业股位于行业周期的底部。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加上美国的出口市场不景气;与此同时,市场资金流向大型国企股如中国人寿,这些股票近期几乎没什么表现。

Q在2003-2004年期间,你投资了什么公司?

  传统股票,香港大蓝筹股。

Q投资蓝筹股的理由是什么?

  投资并不是意味着每天都要建仓,而是要判断大的走势以配合选股。2003年爆发非典疫情,这对股票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整个市场的估值普遍降低。当时,我们对香港的银行股、房地产股以及某些来自内地的H股如原材料股都进行了配置,我们很可能是最早对国企股建仓的团队之一。

  本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股票

MORE>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