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

2024-05-29 14:54:52 首页 > 股票 好运到财经网整理

第1位网友观点:

  推荐杨东平教育洞察

  这两天因为讨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小助理专门给我推荐了杨东平的六篇教育洞察。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院长,也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若干年来,我曾多次应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邀请,参加过他们的许多研讨会,也和杨东平老师、以及他的那些小助手成了好朋友。

  我一直认为,杨东平老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位先行者,许多年前,我还没有介入教育时就看过他主编的《教育,我们有话要说》,我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卓见。我认为,后来他当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也表明了国家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当局的胸怀、气度和雅量。

  我今天专门抽时间看完了杨东平老师的六篇教育洞察。每篇都不长,只有十几分钟。但我认为他讲的很好。不仅教育界的同事同仁们应该听听他的意见,事实上我认为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听听杨东平老师的这六篇讲话,对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和看待教育都大有好处。

  杨东平老师在最后一篇、也就是第六篇,严厉批评了这两天在网上很火爆的一篇网文:《张桂梅PK清华副教授:不要站在高楼上傲慢地指着大山……》。不但火力非常猛,表现出了杨老师年轻时的风格;而且,我认为杨老师对这篇网文的批判非常到位。

  杨东平教授指出,这篇网文的“话语策略”非常恶劣。此文把主张给孩子宽松教育,不一定非要考名牌大学的刘瑜,和在贫困农村办学,帮助孩子走出大山的张桂梅并列在一起,人为制造知识精英和底层民众的对立。同时狂热地为教育军备竞赛张目。

  社会底层和低层家庭(寒门)的孩子,通过高考成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问题。

  而我们的这种应试教育到底对孩子好不好?到底对下一代负不负责任?能不能为国家培养出它最需要的人才?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至于刘瑜说的,知识精英家庭、清北毕业生家庭不应该忧虑自己的孩子成为普通人。这是第三个问题。跟上面的两个问题完全不搭界。这两天清华毕业的郝景芳同学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说:清北毕业生家庭的孩子上不了名校、比不上父母、只能成为普通人,是宇宙规律和数学法则决定的。

  把这样三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混在一起,胡扯一大篇。不但莫名其妙地指责了一些人,而且不遗余力地为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张目。这就是现在网络上最常见的偷换概念的手法。经常会把大家绕糊涂了。特别是如果它正好击中了你那小小的利己心和虚荣心的时候。你往往还会认为它说的很有道理。

  杨东平教授尖锐地指出:把考大学、上名校作为改变农村底层普通人命运的唯一出路,这是非常伪善的。事实上,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不可能上名校进清北。对普通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能够独立、能够自立、能够养活自己,能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不确定的未来的孩子。而不是培养小镇做题家,更不是培养二流机器人。无论是富贵家庭还是普通家庭,只要教育不当,都会产生啃爹和坑爹的孩子。鼓吹教育军备竞赛,鼓吹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往往最终就会培养出一批完全不能够适应生活、完全不能够养活自己的被毁掉的孩子。而大力鼓吹这种应试教育的又往往是社会上的一些用课外教育培训补课作为盈利手段的利益集团的伎俩。大家应该对此有所警惕。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一个历史规律。你看看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那些人物、他们的后代比得上他们吗?所以,马克思叹息:我们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你的后代不如你,你的后代是普通人,无论你怎么努力,其实命运早已注定,结果早已注定。你明白吗?

  再说了,想想我们小时候过的是什么生活?看看今天我们过得是什么日子?再展望一下二十年后的事儿,你能想明白吗?你想也是白想。二十年后的世界到底是个啥样?人类到底过什么生活?那时的人需要啥本领?需要啥技能?哪些人会最吃香?哪些人则毫无用处?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你今天瞎折腾自己,瞎折腾孩子,完全没有意义。反正我观察:现在孩子做的大量练习,特别是他们刷的那些题,都是在浪费生命毫无意义。题海战术训练的只是孩子的操作力和执行力。20年后,这些能力将被机器人全部取代。更重要的能力是管理力和决策力,今天这一套教育培养不出这些能力。而未来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是想象力和洞察力。我们的应试教育恰恰在疯狂地扑灭孩子身上尚存这些能力。

  这些事儿你想的明白吗?如果实在想不明白,那就请读陈老宇最新著作:《想象后天》。[偷笑][偷笑][偷笑]

  顺便说一下:我已经请云学习联盟的助理把杨东平教授的这六篇讲话发在云学习联盟的18个微信群中。大家可以在那里看到。

第2位网友观点:

  【“智”教“惠”学 教育与金融的长期主义——金融助力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2021年10月22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21世纪金融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创新教育课题组学术支持的“智”教“惠”学 教育与金融的长期主义——金融助力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交通银行公司机构业务部副总经理周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姜朝晖,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张戈,鄂东职业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海平,好未来教育集团副总裁赵乙廷,教研网副总编辑、尚睿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二民,新浪网教育频道主编雷蕾,以及来自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地方高校领导、国内知名教育机构负责人等嘉宾出席会议。会议由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创新教育课题组研究员王峰主持。

  更多内容请见:网页链接

第3位网友观点: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问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你认为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足球,哪个更有希望?”

  杨东平教授回答:“还是教育有希望吧。”言外之意,教育不能没有希望。易中天教授对当下功利的教育批评的非常尖锐。他说,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龙是什么?龙是怪物,材是木头,器是工具,教育要使孩子成为怪物、木头、工具,而不是成人。

  教育是培养人的,引导和帮助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引领人类不断走向崇高,我们要关注人的生存和精神需求。

  我们不仅有义务教给人用知识武装头脑,用以创造物质以求维持生存,我们还有责任帮助人求得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让人探求真知,向善,追寻一切的美好。

  人的生存面对着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意义世界。诚然,没有物质,人无法生存。但只有物质世界,缺乏了精神的追求,人生就会活得无意义。

  有的人为了追求生命的意义世界,他宁可放弃应有的物质追求,甚至生命。多少自杀的个例,都证明了这点,虽然不缺乏物质,然而他感到活得没有意义,只好走向毁灭。

  所以,教育要培养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孩子探寻那些美的、善的东西,追求真理,这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为了追求分数,不惜以牺牲生命意义的探求为代价,从而招致学校、教室成了令孩子恐惧的场所,实在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观的问题是个大问题,他决定了“教书匠”还是“教育家”的胸怀和视野,它成了检验教育成功失败的标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他“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赤诚之情,实践着教育改造社会的美好理想。

  李元昌和他的乡土教育、贾桂清和他的觉醒教育、邱学华和他的尝试教育、魏书生和他的民主教育无不闪耀着教育家思想的光芒。

  而教育家思想的背后体现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他们都立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没有这样的教育视野和情怀,教育这柄“双刃剑”也会给人的成长带来深深的刺伤。

第4位网友观点:

  2021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

  21世纪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今天分享一份2021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榜,瑞士、新加坡、美国排名前3,中国排名37。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围观留言评论!

  #人才# #教育微头条#

  点赞关注@V远方❤️ 每天更多教育分享

第5位网友观点:

  昨天,一个账号名“21世纪教育”的发了篇文章,题目《“双减政策”落实得如何?国庆假期是一面“照妖镜”》和她超10万的粉丝量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是教师,也正关注着这方面的事。

  文章提到,某名校的教师在落实“双减”一个月之际搞了一个测试,结果语文平均85分,远低于隔壁民校95分的平均成绩。英语平均分只有70+。老师说:“我们可是名校!可这分数,能上普高的,只有两三个!名额都让给民办小学了!要知道,他们曾经一直以我们为榜样的!”

  于是得出结论:“双减”进行一月,孩子们的成绩不仅没有保持住,反倒是下降了不少,这足以说明学校的老师并没有就“双减”有一个良好的应对能力。从语境来看,她所说的“学校的老师”,应该专指“公办学校的老师”。

  并进一步动情地呼吁:双减”给学生“松绑”,给家长“减负”,“减负”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双减”不能减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对她的调查结论持保留态度。一是因为她所列举的只是孤例,样本严重不足,无法得出普遍结论;二是就算这个孤例也没指明准确出处,完全可能是信口编造;三是不符合教师的一般经验,一个底蕴深厚的传统名校,不可能在短短一月之内被弱对手反超那么多。

  她这文章提到,对于“双减”,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还没做好完全的准备。对此我基本认同,因为这的确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也不可能出现断崖式塌方,因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是明确了多年的方向,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事物,也不是急转弯。

  她写的这些东西,容易形成两个误导:

  1、“双减”之后,公办学校学生成绩塌方,民办学校没啥影响,甚至优势更加突显。在家长中制造新的焦虑。

  2、公办学校教师以前懒惰不动脑筋,全靠题海战术和校外培训机构助力,才有不错的教学成绩;现在一“双减”,成绩就下来了,说明他们没有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不了新形势。一旦学生成绩真的有所起伏,这些话就会将家长的不满情绪引向教师。

  平心而论,题海战术和校外培训对提高考试分数有没有作用?我想是有的,因为毕竟,学生参与了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更多形式的训练,如果彻底否定这个,就是否定“勤能补拙”的古训。

  但可以挑明的是,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危害健康,换来的仅是记忆和再现的应考能力,对创造力的提升几无补益,对这种搞法,真正的教育者是并不推崇甚至鄙弃的,因为它得不偿失,反而占用了干最有价值事情的时间。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既学得轻松,又能很好地培养核心素养。但在教师的教学功力还未臻化境的情况下,宁可牺牲点考试的分数,也不能伤害那些核心的东西,包括健康、兴趣、创造力。

  以前学生学得苦,现在减负了,当然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艺,以期尽量事半功倍,减负而不降分。但这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某某专家出几个点子教师照着去做就能立竿见影的,你以为之前教师就没有想办法提高效率吗?如果有好办法,早用了!办法是会一直想的,提高也是会不断提高的,但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我们的教材内容总体偏多、偏深,考试偏难,恐怕也是个事实(有人将国内外教材进行过对此)。如果让小学六年只学到四年级那点知识,你看看会不会轻松许多!

  最后,我细看了那个“21世纪教育”的背景,原来是深圳市某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账号。怪不得!

第6位网友观点:

  从美国高中看寒门难出贵子?

  在2004年高中毕业班的100名学生中,他们有多少人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最终从大学毕业?

  图4-7传达出的信息让我们如梦初醒。进入21世纪后,在预测哪些中学生最终能从大学毕业时,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变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一代人以前,在判断一个孩子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多远时,社会阶级当然是一个因素,但相对于学习能力而言,家庭的经济基础只是次要的。84但现如今,成绩好的富家子弟很有可能从大学毕业(74%),成绩差的穷孩子拿到大学学位的可能性近乎为零(3%).而同样是成绩位居中游的学生,来自有钱人家的孩子的大学毕业比例为51%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只有8%,前者是后者的六倍还多。

  最令人震惊的放在最后说:

  在成绩好的穷孩子中,只有29%的人最终能从大学毕业,反而是成绩差的富家子会有

  30%拿到大学文先,家庭出身压倒成绩成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只能宣告美国梦破碎,作为其核心理念的机会平等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式家庭教育# #高考#

第7位网友观点:

  #儿童教育# 在21世纪经济体系中,宽泛的人文教育是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劳伦斯·卡茨

第8位网友观点:

  真正的智慧中国教育家真的在21

  世纪出现了 更是凤毛麟角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